失態偵測測驗最初由Baron-Cohen等人發展,為一進階心智推理測驗,需要受試者察覺與推論出說話者的言談會影響聽者的情緒狀態。失態的定義為說話者未經考慮就說出可能會讓聆聽者有負面感受的話,此負面結果原本並非說話者的意圖。
失態偵測測驗目前已有中文版,由葉在庭等人編譯,中文版測驗由十五篇短故事所組成,其中十篇為正式題目,五篇為控制題。每篇故事中包含數個主角的對話,並包含失態的情況。正式題目中,受試者每閱讀完一篇故事,即需要回答四小題,以了解受試者是否察覺故事中有人失態,並確認何人所為,以及了解失態行為會造成當事者何種感受。四題中有一題為理解題,用來確認受試者是否有語言理解問題或分心。
計分方式:
失態偵測測驗計分時,受試者必須答對理解題,始採計其他三小題的分數,每小題一分,故每一大題可得滿分為3分。控制題故事並沒有包含失態的行為,因此穿插控制題與正式題目可避免受試者會有認定每題都包含失態的傾向。若僅以正式題目計算,失態偵測測驗的滿分為30分。總分越高,則表示心智推理能力越好。
施測方式:
原測驗發展者是以錄音帶撥放故事內容,以避免受試者受施測者情緒表情影響之可能。十個正式故事會有兩種撥放之順序,包含順向及反向,以避免順序可能造成之影響,經過性別、年齡的平衡配對(counterbalance) ,以將兩種次序都呈現給不同性別、年齡之研究對象,以減少實驗誤差。
心理計量特性:
中文版(中國大陸): 2
1. Test-retest reliability(間隔三個月): r=0.83
2. Inter-rater reliability: r=0.76
3.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Faux pas test中之失態辨認相關之題目能區辨正常人及思覺失調症患者,具有區辨效度,而在理解題上兩組表現無顯著統計差異。
病人特性與測驗表現之關聯:
測驗結果和症狀及臨床特性(發病時間、住院時間、藥物使用等)無關,顯示此測驗為一穩定的社會認知能力指標。
病人社會功能與測驗表現之關聯:
測驗結果與SFS的獨立與工作分項目有相關(r介於0.3~0.4之間),可能可做為臨床診斷之輔助工具。由於在社交溝通與社交能力中,推論他人情感心智狀態是很重要的能力,所以此能力之缺損會降低社交獨立性及工作能力。
施測方式:
由施測者大聲朗讀測驗故事,受試者同時閱讀手上紙本測驗的故事,並在閱讀每個故事後回答問題,回答問題時受試者仍可看紙本測驗,以減少對受試者記憶力的負擔。
中文版(台灣): 3
1. Internal consistency:α=0.91
2. Test-retest reliability (間隔三個月): r=0.89
3.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正常控制組與自閉症組在失態偵測測驗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5)。
於正常人中,失態辨認相關之題目之得分顯著低於控制題得分,顯示心智推理較一般外在客觀事物之推理困難。
施測方式: 以紙筆測驗與問答方式進行,安靜環境下個別施測。
印度版: 4
此篇文獻之特色在於由於社會認知會受到文化之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之人,心智推理能力也可能有所差異。一個文化中用來評估社會認知之評估工具,在另一文化中未必適用,因此本篇研究將評估工具修改成適合印度文化之內容再作心理計量特性之驗證。
1. content validity: 由專家對評估工具進行評分,評分採用Likert scale(1=strongly disagree; 5=strongly agree),失態偵測測驗有75%專家評分超過4分,達到設定標準,因此具有content validity,和原版工具評估到相同建構。
2.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以9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及9位正常人進行區辨效度驗證,結果此測驗可顯著區辨兩者。
References:
1. Baron-Cohen S, O'Riordan M, Stone V,
Jones R, Plaisted K. Recognition of faux pas by norm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functioning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9;29:407-418
2. Zhu CY, Lee TM, Li
XS, Jing SC, Wang YG, Wang K. Impairments of social cues recogni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inese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07;61:149-158
3. 葉在庭, 花茂棽, 劉珣瑛. 猜猜我在想什麼?-中文版心智推理作業的信效度研究及其在老年人的表現初探. 中華心理學刊. 2009;51:375-395
4. Mehta UM, Thirthalli
J, Naveen Kumar C, Mahadevaiah M, Rao K, Subbakrishna DK, et al. Valid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Rating Tools in Indian Setting (SOCRATIS): A new test-battery
to assess social cognition.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1;4:203-209
問題:
1. 在進行測驗時,究竟是由個案自行閱讀紙本測驗就足夠還是需要治療師朗讀,抑或是由個案朗讀出題目,或是由專人錄音成CD播放,實際進行研究時需選擇哪一種較佳?
2. 原測驗發展者有考量到題目次序問題,可是似乎在一般臨床研究不會做這樣的設計?
3. 我觀察相關研究,大部分都會做再測信度及區辨效度之驗證,那關於內部一致性,究竟是在何種情況會讓研究者覺得需要驗證此特性?
4.再測信度之2次測驗多約間隔2-4周,然上述有2篇研究採納間隔3個月,在間隔時間的選擇上似乎有很大之彈性,由研究者自行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