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2013/9/23~2013/09/27

文獻搜索:

已構思許多有興趣之主題,並用medline下去搜索,最後大致可歸結成以下幾個方向:

1.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in dementia (or stroke)

2. reliability & validity of Cognitive assessment tool 

3. Training Program on Improving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ocial Skills Deficits(or ASD)  


4.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Increasing independence ) of work disability 

前三個方向,尤其第一個都可搜尋到許多相關之paper,第四個則依失能類別會再細分,需再找更precise的目標。


統計:

已借閱初級統計學,待閱。


TDCS:

1. tdcst12完成24次治療及後測,週二照影像但因個案不適,於下周二再重照,其評估報告完成但待修。
2. tdcst 13,14進行中,初評已登錄,小部分問題待問,影像轉檔完待燒。
3. 持續Sceening case,篩選條件小問題再確認。  
4. tdcst11評估報告完成。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2013/9/16-2013/9/18

1. TDCS目前進行中個案三位,新個案tdcs14本周完成初評及第一次治療
2. 完成小玲老師PD lecture 情境劇影片之拍攝及剪輯
3.待完成:個案資料登錄、評估報告撰寫、影像資料轉檔燒錄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Reading: Doctoral proposal of 佳苓

     學姊的研究方式是以WCSIM的參考架構為基的治療方式,藉由治療師評估結果來驗證其對於嚴重中風個案的療效,我想嚴重中風患者的治療一直是個挑戰,雖然研究因為收案人數需求而動作分數上調,但這個構想仍是十分有意義的。此外藉由影像的檢驗與分析來判斷rGFA及wLI標記是否可和個案動作分數結果作良好之連結(研究2),另探討個案大腦改變情形及動作改變狀態之關聯 (研究3)。

有些問題會想再請教學姊:
1.文中"控制因子評量(MMSE)不作為排除個案之條件,但作為分析時之控制變因",既然是控制變因不是代表要固定不變,那跟作為排除條件有何不同?
2.是否要經研究2驗證標記為適合之指標後,才能將其用於研究3,還是兩者獨立?
3.另在文章中描述到"藉由影像所得之指標可協助及早判斷患者之動作潛能及其預後",這段話有讓我驚奇,但較好奇如何藉其判斷預後。
4.為何需要次要療效評量?

      看的過程較難的部分為統計工具及專有名詞,雖不影響閱讀,但我想統計一定要從基礎慢慢學好,且要真能參透其意義才能有判斷力,另一部份就為影像指標之計算,這部分想必學姊花了很多時間潛心研究才能參透其道理,也是門不小之學問。看完這本proposal,對於療效驗證型研究計畫之撰寫架構有些基本概念,也理解到雖然平常進行研究過程有時候不是那麼有變化,但是就是須慢慢累積才能達到最後的成果。
                                                                                                                                                                                                                                                                                                                                                                        

助理主要想學習的目標

     
以下目標
1. 了解研究: 多觀摩並了解最近之研究發展,及可發展之目標(keep進行中,今天看到老師blog關於shoulder pain的研究計畫也覺得蠻有意思的)
2. 文獻閱讀
3.學習文獻搜索策略
4.心理計量、統計
5.英文能力
6.有效管理、規劃、及溝通


    謝謝老師提醒需補上目標,只是不曉得所列是否適當,然我想目前我稍多時間會進行TDCS研究(交付之主要任務),或許目前稍難見其他目標成效,之前未能上到資料檢索或endnote使用課程,技巧已生疏是稍可惜,或許我應該向老師?或學姊?詢問文獻搜索之方向及閱讀主題。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2013/9/9~9/14

1. TDCS目前已完成人數11位,tdcs12及13進行中,本周五晚進行新個案tdcs14之掃描,其初評於下周進行。
2. 完全接手香香工作,相關事物繼續熟稔中。
3.病歷閱覽資格申請完成(但103年須重新申請)
4.取得健檢報告(需少吃甜及油炸物XD)
5.到臨床做4位中風個案fugl-meyer等評估,1位這星期晚到無法施測待下星期完成或另尋個案。


         找臨床實際的個案來做評估是更有收穫的,能讓我更了解這份評估工具及有更多跟個案接觸之機會,施測完後我覺得fugl-meyer的確是比現在常用的brunnstrum來的有用許多,更可以看到個案細部的問題,且由多關節的功能性動作,更可看出協調性。施測的過程中有個案不一定是無法做出動作,而是受張力而影響品質,個案疼痛問題也易影響PROM之測量,另我覺得這份工具是比brunnstrum更有認知能力之要求,有個個案無法主動放鬆肌肉,使得測驗時間增加,其中一位個案有點失智及忽略,只施測上肢fugl-meyer就耗費接近一小時,因此想必這也就是這份工具臨床一直少用的原因,故不知何時評估才不是brunnstrum的天下...。當然經驗老道的治療師或許也有一套非標準化的良好評估方法,反而有時如何治療、給什麼program反而是我覺得較棘手之問題。


(P.S. 到復健部看到了幾個以前 的個案耶:D )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2013/9/2~2013/09/09

已完成
1.Fugl-meyer演練with 學姊
2.恩琦學姊執行功能測驗試測
3.健檢、識別證

進行中
1.去醫院尋找病人提供評估practice機會
2.登錄追蹤資料tdcst06.11
3.抄錄個案名單&篩選
4.比較新舊版Fugl-meyer差異
5.博論閱讀
6.居家環境照片拍攝


執行功能測驗試測小心得 :

      我覺得這個測試還蠻有趣的,但相信這個評估結果應該會和受試者之認知情形、生活經驗、背景有關,完成後的小心得就是一個評估工具的發展真的要經過許多的測試,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會發生的問題也不同,之後實測到病人身上想必也要經過一番修改才能大功告成吧。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看完 博士讀不讀(written by 博澔) ?


"
雖然以上道出了很多走 PhD 這條路時可能會遇到的種種辛酸,但是,你也必須明白,在現今的社會上,做每一份工作,也一定有著自己背後的辛酸。是苦是樂,全在於主觀的心,不在於客觀的事。很多學術研究人員也能夠在工作上得心應手,過著歡愉自在的生活。其實,走學術研究這條路,也的而且確有著它的好處。這份工作上的彈性實在是很大的。你可以選擇做些甚麼研究,如何運用自己的工作時間,又或者怎樣去規劃你的生活。當然,這也意味著,你必須要有著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你對於「自由自主」的生活有著一種嚮往,而且願意接受挑戰,不怕失敗,對於追求知識和卓越有著一種無比的熱誠和執著的話,歡迎你加入成為永久腦殘的一份子。"

     博士讀不讀這篇文章是從老師以前文章的聯結而來,裡頭道出了許多現實面,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上面所引用的文章最後一段,因為它講到了我認為自己很需訓練的能力~~~

1.樂觀的心態
2.自我管理的能力

    雖然有時候會覺得有點茫然,因為希望能像老師一樣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誠和執著的,所以更希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目標,有時候也會疑惑現在覺得感興趣的真的是我所喜歡的嗎?

   昨天學姊也提出,有時候當作出一些"成果"後才會開始產生興趣。或許是這樣,但或許我也仍需要不斷探索視野才能漸漸清晰。總之,希望確定了道路,就堅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