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2013/12/23~2013/12/27

1.tdcst 15.16進行中。
2.已完成5位potential個案病歷資料整理,其中有2位因有stenting及motor function而需 exclude,其餘3位potential尚未滿6個月,待時間滿詢問意願。
3.Prepared to discuss case lists of November and  evaluate 1 RCT potential next week.
4.目前hold case 8位,無待詢問個案。
5.下周可 start screening 12月份個案。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2013/12/16~2013/12/20

1.tdcst 15.16進行中。
2.tdcst 12已做3 month追蹤評估,資料已登錄。
3.本周exclude 2 case(phone) : 1位長住國外,1位住太遠無意願。
4.目前hold case有10位,無待詢問個案。
5.已screen出11月份個案總計16位,病歷篩選exclude14,待討論2位。
6.已調閱數位hold case之紙本病歷,下周抄錄。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013/12/9~2013/12/13

1.tdcst 15.16進行中。
2.tdcst 13 已做fMRI掃描,並已完成影像轉檔及燒錄。
3.tdcst 11 3-month追蹤評估已登錄。
4.試驗收案流程圖完成。
5. We excluded 2 hold cases this week :one is already too good  on the motor
     function, another has recurrent stroke lately.

6.One case has already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his week, but the
   evaluation will start after the doctor gives her botax on late December.

7. Prepared to start screening on  November's outpatients and giving calls
   on 2 potential cases next week.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2013/12/2~2013/12/6

1.tdcst 15.16進行中
2.tdcst 13後評已登錄,報告已完成待回復修改,下周做掃描。
3.tdcst 11 3-month追蹤評估完成,待登錄。
4.試驗收案流程圖待完成。

***   Reading  :   Errorless learning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in schizophrenia    ***

研究目的: 本篇意在探討無誤學習對記憶功能損傷之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社交問題解決能力上的功效。

精神分裂症患者之認知復健

精神分裂症患者之認知復健目前大略分為兩大類,一是經由電腦或紙筆任務之重複訓練提升損傷部位之腦功能;另一為利用其他器具輔助、環境控制或由仍保留之認知功能來代償受損領域角色,如無誤學習。

無誤學習
(參考 Kern et al.2005 .Extensions of Errorless Learning for Social Problem-Solving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無誤學習的訓練會先由提供簡易之訓練開始,慢慢進階到複雜的任務,是一個慢慢將錯誤率減低之過程。訓練有三個目標,一是辨認出問題(receiving skills),二是找出合適之解決辦法(processing skills),三是有效之解決問題 (sending skills)。研究中訓練者會先利用影片或親自示範給予指導,再讓個案實地演練,過程中會給予提示但會將提示慢慢減少。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無誤學習能代償記憶功能損傷,使患者能藉此學習並提升社交問題解決之能力。

討論

作者根據資料分析,得出不論患者之記憶力受損程度為何,無誤學習皆能有效提升社交問題之解決能力,此外根據其他之文獻,無誤學習可用在失智症、酒精依賴、及後天腦損傷之患者身上,但並非廣泛有效。(待續)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2013/11/25~2013/11/29

1.  tdcst 13 本周完成療程,已後評,評估報告待寫
2.  tdcst 15 進行中。
3. 下周加入新個案tdcst16。
4. 識別證申請已送件。
5. 掃描流程已修改。
6. 過去個案篩選原因編號已完成,但還需要統計人數以完成試驗收案流程圖。
7.文獻閱讀: 因為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認知復健所知有限,故目前想要先閱讀文獻了解部分相關資料之後,可能較能縮小範圍,目前先找了以下兩篇,會先讀第一篇:

(1)Errorless learning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in schizophrenia: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mpensatory effects of training


(2)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n Social Knowledg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8.可準備screening 11月份case。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2013/11/18~2013/11/25

1. tdcst15已於本周五開始進行。

2. tdcst13 研究進行中,預計於下週結束

3. 已登錄tdcst14後評資料及完成前後側評估報告,已完成影像掃描且轉檔完並燒錄。

4. 本周施測一位 Potential case,有機會進入RCT。

5. 2013/6.7.8.9.10月OPD case,經過篩選、詢問、討論後目前統計:



收案日期
復健部OPD篩選人數
已閱覽病歷數
排除人數
potential
hold/待確認
RCT確認
RCT排除
實際進入研究個案總計
完成研究
個案
編號
研究進行
中之個案編號
2013/9/23
~2013/11/22       
105
105
77
28
(12)/(4)
1
 
11
3 (from 之前的hold case)  
12
14
13
15


*hold 12 位:
    a.time:6位
    b.age:1位
    c.onset long:1位
    d.physical condition affect motor function: 4位
                   (1位本周詢問得知hand fracture未癒合)

*待確認 5 位:1位本周已約評估待討論;1位待回國後聯絡;1位待另一試驗結束;1位需再確認意願及身體狀況;1位本人無意願可能詢問其他家屬
 

6.識別證申請換發中,待醫師簽名後再送件

7.待完成:

    過去四百多位個案篩選原因編號
    期中報告試驗收案流程圖
    掃描流程說明
    文獻搜尋本周仍尚未進行,下周也許能有成果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2013/11/11~/2013/11/15

1. tdcst 15 已初評且登錄資料,於下周五開始tdcs。

2. tdcst 14 本周結束, 後評已完成,報告待寫,下周做影像掃描。

3. tdcst 13 研究進行中

4. tdcst 7 完成資料登錄及3-month& 6-month report 。

5.2013/6.7.8.9 potential18位,其中再exclude 5 位,hold 5 位,另4位經電話聯絡後,2位確認無法參加,2位有意願但須先跟Karine討論是否適合,1位待回國後聯絡,1位待另一試驗結束,1位已簽署同意書但須於個案明年回國後開始,1位需再確認意願及身體狀況。

6.2013/10初篩通過個案21位,病歷篩選出RCT potential共5位,其中4位hold(time),1位須確認動作能力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2013/11/4~2013/11/8

1.目前tdcst13,14進行中。

2.和 tdcst15 potential 約11/13 10:00初評。

3.2013/6.7.8.9 potential18位,其中再exclude 5 位,hold 4位,2位image potential住院中及出國再晚點聯絡,1位待另一試驗結束後簽同意書,1位本週簽署同意書但因影像問題下週決定是否延期開始,1位下週討論及確認張力問題,4位需晚點電話再確認意願及身體狀況。

4.2013/10初篩通過個案21位,病歷篩選RCT potential中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2013/10/28~2013/11/1

1.目前tdcst13,14進行中, 本周完成 tdcst9及tdcst10之3-month追蹤評估及記錄。

2.和 tdcst15 potential 約11/13 10:00初評。

3.2013/6~2013/7之potential個案12位中,exclude 3位 , hold 3位 , 1位重調病歷, , 2位Karine已電話詢問需晚點再確認, 1位再確認意願(本周仍請假),1位於11月底簽署同意書,1位下周醫院詢問相關data及意願。

4.2013/8~2013/9 RCT potential 6位,其中hold人數2位(time&stage);完成完整病歷資料者4位,其中詳細篩檢後exclude1位,下周醫院詢問1位,1位已電話詢問但個案目前住院中待出院再續洽,待討論1位。

5.下周可開始10月份之初篩。

6.文獻搜索:以congnition rehabilitaltion,schizofrenia進行medline初步搜索,相關文獻  152筆,其中文獻title常出現cognitive remediation關鍵字,我雖然過去曾聽過但不甚了解,故希望再深入了解,並找了以下PPT,待看完後再稍做統整。




7.文獻閱讀:Karine提供了一篇文獻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How Much and How Functional?感覺挺不錯,會找時間來看。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2013.10.29 Record of discussion with 謝老師

研究主題的選定

研究對象宜specified,且為OT臨床較易接觸到且能介入到的族群,且若此族群人數多且集中更為適合,因此目前族群鎖定至schizofrenia,主題大致改為congnition rehabilitaltion  of schizofrenia;文獻有指出schizophrenia對於用某種方法習得之認知能力可以類化,因此此族群適合認知復健之研究,可對其作探討甚至應用到其他族群; schizofrenia其intervention之方法有分心理行為、電腦、藥物等,以前兩項為搜尋目標,有些的介入是採用跟評估相似之模式;另外認知功能也有分很多如注意力、記憶力 、執行功能、social congnition等需specify;搜尋範圍為近五年文獻。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2013/10/21~2013/10/25

1.目前tdcst13,14進行中,周五進行tdcst9之3-month追蹤。

2.本周收入一位hold個案,已簽署同意書,下周將討論安排時間進行初評,應可成
   tdcst15。


3.2013/6~2013/7之potential個案12位中,exclude 2位 , hold 3位 , 1位待病歷入庫, 1位已抄錄個案資料待討論, 3位Karine電話詢問, 1位再確認意願(本周仍請假),1位於11月底簽署同意書。

4.2013/8~2013/9初篩合格之門診個案25位,經病歷初篩後,RCT potential 6位,其中須於病歷室抄錄完整病歷資料者4位,hold人數2位(time&stage)。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Reading: 信度與效度

這篇講得蠻淺顯易懂的~~~~~

from    http://thchou.blogspot.tw/2008/02/blog-post_10.html

研究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周恬弘
在計量研究中,研究人員必須將各種可能有關連的概念(如醫療品質)加以定義(沒有發生手術感染),形成操作型定義(=術後病人院內感染件數/手術件數),這時我們便可以用具體的變數(手術感染率)來衡量我們的抽象概念(醫療品質),然後我們可以透過測量去取得這些變數的資料,再用計算或統計的方法去分析這些量化的資料。

測量誤差
研究測量過程及所取得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度影響我們的研究品質甚巨。在測量過程中充滿各種誤差(error)的可能性,有一類的誤差稱為「隨機誤差」(random error),是指突然、無預期而產生的誤差,這類誤差沒有一定的方向或偏好,任何情況、形式都有可能發生。主要的隨機誤差來源有包括如:填寫問卷的人誤解某一題問題的意思,或沒注意勾錯選項;電訪人員在訪問某一個人因為過於疲勞,記錄錯誤或表達不清楚;資料處理人員在輸入資料時不經意按錯數字;被研究人員(如學生)在接受測驗時因為心情不佳或生病,導致無法反應其真正的想法或學習效果;參與研究的訪查人員對於訪查內容或對象的表現認定標準不一致等等。大部分的隨機誤差都不容易避免,也不太可能完全避免。還好隨機誤差對我們所要了解的真象還不致於產生太大的偏差,但是會影響我們在進行統計推論及驗證假設時的準確性[1]
另一類的誤差是「系統性偏差」(systematic bias),這類的誤差有一定的型態,比如數據普遍都被高估或低估,導致所測量的資料偏向特定的方向。產生這類誤差的原因有包括:測量儀器沒有校正;研究人員的偏好/偏見;樣本選取的偏差;評量的所有問題都太難或太簡單;問卷設計錯誤等。系統性偏差對研究的正確性與推論的準確性都有嚴重的結構性影響,研究人員必須盡量予以避免。

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研究測量的品質當中有兩個面向特別重要,一個是「信度」(reliability),另一個是「效度」(validity)。信度是指測量以及資料取得的可靠度、一致性、穩定度與準確性。比如我們要測量或收集醫院的手術感染率,如果我們從手術室所拿到的資料與電腦所獲得的數據一致或很接近;或者三位品質管理師去收集到的數據都很一致並且很接近真正的數值,就表示這次的測量或資料收集的信度很高;效度是指測量的方向正確的程度,是否對準我們真正想要測量的標的。比如我們本來要去瞭解醫院的手術臨床品質,我們卻去評量手術病人的滿意度,這就與我們原本想要測量的目標有所偏差了。
解釋信度與效度最好的例子是標靶射箭,如果我射出去的箭都集中在一個靶心附近,代表我射箭的信度很高(既穩定又準確);如果射出去的箭雖然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但離靶心很遠(穩定一致,但不準確),或者射出去的每支箭分散在標靶的四處,那就是信度不佳(既不穩定也不準確)。效度的問題則是指原本我的目標是標靶A,結果我一直錯把標靶B當作標靶A在射,即使我差不多都射中了標靶B的靶心,可是卻射錯目標了,這是效度的問題。研究測量要先獲得足夠的信度(確保我所測量的差異性不會太大,有一定的一致性與穩定性),再要求達成所需要的效度(正確測量到我真正想要測量的目標)。

信度的檢測
一般來說,研究測量的信度包含測量的穩定度(stability)、一致性(consistency)與相同性(equivalence)。穩定度是指用兩種以上不同的方法或不同時間所做的測量會得到相似的結果。檢測穩定度最常用的方法是針對相同的研究對象,實施「前後測」(test-retest),再去計算兩次測試所得到的結果的關連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比如我們醫院設計一份新的員工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先要測試其穩定性,因此先選一群員工試填,兩個禮拜後再請同一批員工填寫一次(假設員工的滿意度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將兩次的結果拿來比較,計算關連係數,如果呈現很高的正關連[2],即表示這份新問卷有穩定性。
針對一致性,研究人員可以檢測評量工具的內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以確定該評量工具所測量的內容有一致性(比如員工滿意度調查不會去把到員工的工作表現也混摻進來)。最常見的方法是將問卷中的問題分成兩大半,如果整個問卷有20題,那就分成兩個部分(split-half technique),各含有10題問題。如果所有問題所測量的有一致性或共同性的,那我就可以比較及分析同一份問卷中這兩邊問題所呈現的結果是否有正關連性。
測量的相同性主要是指不同的測量人(如電訪人員)的認定方式、評量標準、準確度都沒有太大的差異,常用的方法是讓不同的測量人員分別去測量同樣的對象,然後計算及相關系數或相符比率,來檢測量測人員間的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
此外,若要評估問卷填寫人的一致性,通常在問卷中同樣的問題可以出現一次以上,但用相反或類似的意義描述,然後我們可以比較同一位填寫人所寫的內容是否有一致性。信度的檢測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去進行,目前各種常用的統計軟體都有提供計算信度相關係數的功能。

效度的評估
效度的評估要比信度的評估更為困難一點,挑戰性比較高。因為效度的檢測缺乏較客觀的基準。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幾個方法去評估效度。第一個方式是「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也就是該測量工具”看起來”是否已經測量到應該測量的對象,這時研究人員所依靠的是自己的經驗與常識去做判斷。這也是效度檢測的第一關。第二種方法是「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以員工滿意度調查問卷為例,我們可以去檢查該份問卷內容是否涵蓋到所有與員工滿意相關的要素,比如薪資待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升遷管道等。如果我們要測量國小學生的數學四則運算能力,我們的試卷如果只有減法的問題,那就沒有達到內容效度的要求。內容效度經常是請一組該領域的專家來加以評估,再由個別專家所評估的分數去計算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
第三種評估效度的方式是「準則相關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假如員工離職與工作不滿意度有很密切的關係,那我們就可以拿員工離職做為檢測我們的員工滿意度調查問卷的一個準則,也就是去分析比較我們的問卷所測量到的某位員工不滿意度與離職是否有明顯的相關性,如果有的話,表示我們的問卷很能夠測量到員工滿意/不滿意度的程度,也就是有達到我們所要的效度。當然用某個準則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效度有一個前提,就是該準則與我們的測量工具之間的關係必須是外在、具體且很明確的。這個方法可以分成兩種,一種稱為預測性的準則相關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剛剛所舉的員工不滿意度與離職的例子是屬於預測性的效度,也就是這個準則是屬於預測性、未來的關係。我們則是用實施問卷之後所得到的結果去與該預測性的準則(是否離職)做關聯性比較。另一種是同時性的準則相關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同時性的效度則是我們所用的檢測準則與測量的對象之間的關係是同時存在的。比如如果極度不滿意的病人很可能馬上會提出訴怨的話,那我們就可以用病人抱怨事件做為準則,來檢測病人滿意度調查問卷的同時性效度。
第四種效度評估方法「構成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構成」(constructs)是指建構理論的主要成分,也就是理論的主要概念。所以構成效度的方法就是將前面所提到的準則相關效度方法中的準則換成重要的理論要素,用理論的構成來做為評判測量工具效度的依據,也可以說是用理論所描述的關係來檢驗我們的測量工具效度。
比如根據健康經濟學的效用函數與需求理論,年長者與壯年族對於感冒就醫與背痛手術會不同(相反)的考量與態度。我們可以用這個理論所描述的關係,來檢驗我們所設計的一份消費者就醫態度的問卷或量表的效度。我們可以先將問卷分別拿給一群年長者與一群壯年的上班族試填。如果該份工具有一定的效度的話,我們應該會看到這兩個族群對其中相關的問題呈現不同或相反的傾向。這種方法稱為「已知族群檢測法」(known-group technique)。另外一種方法可以比較填寫人對問卷中相同(或不同)取向的問題所填寫的結果是否有相同(不同)的傾向。比如從激勵理論我們知道有獲得適度獎勵的同工會有較高的工作動機,比較不會想離職。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在問卷中填寫對獲得適度激勵表示贊同的人是否也呈現較高的工作動機(正相關[3]),而且離職意念較低(負相關[4]),藉此方法我們可以檢驗我們問卷的效度,瞭解我們是否測量到我們所關心的概念或要素
[1] 因為該參數的標準誤差(standard error)會變大,t值或f值會變小,p值變大。
[2] 正關聯顯示員工甲第一次填寫的結果與第二次填寫的結果有很類似的形態,員工乙、丙…也大都是如此。
[3] 用相同關係去檢驗的效度稱為收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
[4] 用相反關係去檢驗的效度稱為歧異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一個蠻詳細介紹統計的網站
http://tx.liberal.ntu.edu.tw/methodology-MA.htm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2013/10/14-2013/10/18

TDCS:

1. 2013/8~2013/9初篩合格之門診個案共有25位,待病歷篩選出potential個案

2. 2013/6~2013/7
    12位potential,已完成詳細個案資料表者10位(2位病歷未入庫),其中:
 
   a.已詢問意願之OPD個案人數3位。
     (上週已詢問者本周請假;一位已經同意等另一項治療結束後約11底開始進行
    <尚未簽同意書>;一位即將去住院暫hold)
   b.須電話詢問者(by Karine):3位
   c. Hold人數:2位
   d. Exclude人數:1位
   e. 待討論者:1位

3. tdcs13,14進行中

---------------------------------------------------------------------------------------------
文獻搜索主題目前決定為: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in dementia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2013/10/7~10/9&10/11

TDCS:

1. 2013/6~2013/7門診之個案人數共找到60位
60位個案經過病歷篩選後其中RCT potential case17位,其中:

hold case:
尚未滿6個月:2位
年齡範圍因素:2位

再exclue case:發病過久1位

須於病歷室抄錄完整病歷資料者8位

已有個案資料表且資料已確認並已詢問本人及家屬意願者1位(家屬考慮中)

已抄個案資料表但data不足需詢問本人及家屬者3位

2. tdcs13,14進行中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2013/9/30~2013/10/4

TDCS:
1. tdcst12重照fMRI但由於個案身體因素可惜仍失敗,其評估報告修完歸檔。
2. tdcst 13,14進行中,初評影像處理完畢。
3. Sceening case:篩選出兩位potential個案,目前調閱病歷中;另兩位個案動作能力需再確認。
4. 影像掃描測試時發現儀器小故障待檢修(已修)。 
5.tdcst7-6month追蹤完成

其他:

1.觀摩菀薈學姊施測注意力測驗:
   包括三部分a.於圖案中選出相同圖示
                      b.螢幕數列若出現6按O,未出現按X
                      c. 兩線段畫中線
 
      關於注意力的測驗似乎有很多,如我在網路上搜尋到這篇文獻就有五種研究中(2003-2005年)常用於中風患者之注意力測驗,分別是路徑描繪測驗(Trail Making Test, TMT)、認知藥物研究電腦化測驗(Cognitive Drug Research computerized battery, CDR)、日常注意力測驗(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TEA)、數字廣度測驗(Digit Span Task, DS)、Stroop色字測驗(Stroop Color Word Test, SCWT);而學姊的測驗若要找相近的可能較似CDR,而除了使用注意力測驗,從個案之測驗表現(如反應時間)來判斷其注意力功能,還有另一類如應用儀器檢測其腦功能活化型態(如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或神經生理運作(如event-related potentials)(by腦電波儀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參考常用於中風研究的五種注意力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http://www.pmr.org.tw/issue/upload/35/2/65-72.pdf

2.參與依兒學姊收案分享: JUST DO IT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要怕被拒絕(什麼樣的人都有)及給自己正向回饋。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關心" :)
3.參與臺大醫院臨床試驗教育訓練(週四)
4.參與新進人員安全衛生講習會(週六)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2013/9/23~2013/09/27

文獻搜索:

已構思許多有興趣之主題,並用medline下去搜索,最後大致可歸結成以下幾個方向:

1.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in dementia (or stroke)

2. reliability & validity of Cognitive assessment tool 

3. Training Program on Improving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ocial Skills Deficits(or ASD)  


4.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Increasing independence ) of work disability 

前三個方向,尤其第一個都可搜尋到許多相關之paper,第四個則依失能類別會再細分,需再找更precise的目標。


統計:

已借閱初級統計學,待閱。


TDCS:

1. tdcst12完成24次治療及後測,週二照影像但因個案不適,於下周二再重照,其評估報告完成但待修。
2. tdcst 13,14進行中,初評已登錄,小部分問題待問,影像轉檔完待燒。
3. 持續Sceening case,篩選條件小問題再確認。  
4. tdcst11評估報告完成。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2013/9/16-2013/9/18

1. TDCS目前進行中個案三位,新個案tdcs14本周完成初評及第一次治療
2. 完成小玲老師PD lecture 情境劇影片之拍攝及剪輯
3.待完成:個案資料登錄、評估報告撰寫、影像資料轉檔燒錄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Reading: Doctoral proposal of 佳苓

     學姊的研究方式是以WCSIM的參考架構為基的治療方式,藉由治療師評估結果來驗證其對於嚴重中風個案的療效,我想嚴重中風患者的治療一直是個挑戰,雖然研究因為收案人數需求而動作分數上調,但這個構想仍是十分有意義的。此外藉由影像的檢驗與分析來判斷rGFA及wLI標記是否可和個案動作分數結果作良好之連結(研究2),另探討個案大腦改變情形及動作改變狀態之關聯 (研究3)。

有些問題會想再請教學姊:
1.文中"控制因子評量(MMSE)不作為排除個案之條件,但作為分析時之控制變因",既然是控制變因不是代表要固定不變,那跟作為排除條件有何不同?
2.是否要經研究2驗證標記為適合之指標後,才能將其用於研究3,還是兩者獨立?
3.另在文章中描述到"藉由影像所得之指標可協助及早判斷患者之動作潛能及其預後",這段話有讓我驚奇,但較好奇如何藉其判斷預後。
4.為何需要次要療效評量?

      看的過程較難的部分為統計工具及專有名詞,雖不影響閱讀,但我想統計一定要從基礎慢慢學好,且要真能參透其意義才能有判斷力,另一部份就為影像指標之計算,這部分想必學姊花了很多時間潛心研究才能參透其道理,也是門不小之學問。看完這本proposal,對於療效驗證型研究計畫之撰寫架構有些基本概念,也理解到雖然平常進行研究過程有時候不是那麼有變化,但是就是須慢慢累積才能達到最後的成果。
                                                                                                                                                                                                                                                                                                                                                                        

助理主要想學習的目標

     
以下目標
1. 了解研究: 多觀摩並了解最近之研究發展,及可發展之目標(keep進行中,今天看到老師blog關於shoulder pain的研究計畫也覺得蠻有意思的)
2. 文獻閱讀
3.學習文獻搜索策略
4.心理計量、統計
5.英文能力
6.有效管理、規劃、及溝通


    謝謝老師提醒需補上目標,只是不曉得所列是否適當,然我想目前我稍多時間會進行TDCS研究(交付之主要任務),或許目前稍難見其他目標成效,之前未能上到資料檢索或endnote使用課程,技巧已生疏是稍可惜,或許我應該向老師?或學姊?詢問文獻搜索之方向及閱讀主題。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2013/9/9~9/14

1. TDCS目前已完成人數11位,tdcs12及13進行中,本周五晚進行新個案tdcs14之掃描,其初評於下周進行。
2. 完全接手香香工作,相關事物繼續熟稔中。
3.病歷閱覽資格申請完成(但103年須重新申請)
4.取得健檢報告(需少吃甜及油炸物XD)
5.到臨床做4位中風個案fugl-meyer等評估,1位這星期晚到無法施測待下星期完成或另尋個案。


         找臨床實際的個案來做評估是更有收穫的,能讓我更了解這份評估工具及有更多跟個案接觸之機會,施測完後我覺得fugl-meyer的確是比現在常用的brunnstrum來的有用許多,更可以看到個案細部的問題,且由多關節的功能性動作,更可看出協調性。施測的過程中有個案不一定是無法做出動作,而是受張力而影響品質,個案疼痛問題也易影響PROM之測量,另我覺得這份工具是比brunnstrum更有認知能力之要求,有個個案無法主動放鬆肌肉,使得測驗時間增加,其中一位個案有點失智及忽略,只施測上肢fugl-meyer就耗費接近一小時,因此想必這也就是這份工具臨床一直少用的原因,故不知何時評估才不是brunnstrum的天下...。當然經驗老道的治療師或許也有一套非標準化的良好評估方法,反而有時如何治療、給什麼program反而是我覺得較棘手之問題。


(P.S. 到復健部看到了幾個以前 的個案耶:D )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2013/9/2~2013/09/09

已完成
1.Fugl-meyer演練with 學姊
2.恩琦學姊執行功能測驗試測
3.健檢、識別證

進行中
1.去醫院尋找病人提供評估practice機會
2.登錄追蹤資料tdcst06.11
3.抄錄個案名單&篩選
4.比較新舊版Fugl-meyer差異
5.博論閱讀
6.居家環境照片拍攝


執行功能測驗試測小心得 :

      我覺得這個測試還蠻有趣的,但相信這個評估結果應該會和受試者之認知情形、生活經驗、背景有關,完成後的小心得就是一個評估工具的發展真的要經過許多的測試,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會發生的問題也不同,之後實測到病人身上想必也要經過一番修改才能大功告成吧。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看完 博士讀不讀(written by 博澔) ?


"
雖然以上道出了很多走 PhD 這條路時可能會遇到的種種辛酸,但是,你也必須明白,在現今的社會上,做每一份工作,也一定有著自己背後的辛酸。是苦是樂,全在於主觀的心,不在於客觀的事。很多學術研究人員也能夠在工作上得心應手,過著歡愉自在的生活。其實,走學術研究這條路,也的而且確有著它的好處。這份工作上的彈性實在是很大的。你可以選擇做些甚麼研究,如何運用自己的工作時間,又或者怎樣去規劃你的生活。當然,這也意味著,你必須要有著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你對於「自由自主」的生活有著一種嚮往,而且願意接受挑戰,不怕失敗,對於追求知識和卓越有著一種無比的熱誠和執著的話,歡迎你加入成為永久腦殘的一份子。"

     博士讀不讀這篇文章是從老師以前文章的聯結而來,裡頭道出了許多現實面,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上面所引用的文章最後一段,因為它講到了我認為自己很需訓練的能力~~~

1.樂觀的心態
2.自我管理的能力

    雖然有時候會覺得有點茫然,因為希望能像老師一樣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誠和執著的,所以更希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目標,有時候也會疑惑現在覺得感興趣的真的是我所喜歡的嗎?

   昨天學姊也提出,有時候當作出一些"成果"後才會開始產生興趣。或許是這樣,但或許我也仍需要不斷探索視野才能漸漸清晰。總之,希望確定了道路,就堅毅地走下去!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A New start

        很高興瑣碎的行政流程終於快要告一段落(只剩病歷閱覽證了),在玉雲姊等的幫忙下電腦、設備終於上了軌道,身處偏遠的404,雖然旁邊不是同學的陪伴了,但多了許多認真親切的研究生學姐們,是學習的好對象。
         這周了解我最基本的工作是什麼,除了參與研究的執行外佳苓學姊也為我精闢解釋實驗內容原理等,也給了我她的博論讓我可以更了解。接下來我想除了讓自己成為得力的研究助手外,也須找出空檔的時間研讀,我想最好先從再多了解研究的內容著手、並瀏覽老師、其他研究人員之部落格為主。我想等大致上了軌道後就可以再擴展,與老師或學長姊討論如何選擇接下來之學習內容。另外工作結束後,希望能努力收起只想休息或玩樂的心情,再重新閱讀應考科目。
         當然這幾天參與研究之過程,也讓我再思考自己未來的志向,我想這也是需要琢磨的問題。

2013/08/26~2013/08/30 Plans



這周的主要任務是
1.學習與觀摩研究操作流程: 一三五於NTUH之tDCS  二晚之MRI
2.熟悉評估工具 fugl-Meyer、ARAT等(下周一早上與佳苓學姊演練)
3. 開始撰寫部落格,養成習慣
4. 建立及熟悉工作環境、辦理識別證跑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