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主要任務
|
進展與困難
|
瞭解MDC概念
|
已閱一篇文獻,心得記錄於下。
|
列出論文題目以及明確研究目的(欲驗證那些心理計量特性)
|
已確認測驗,及討論目前規劃的驗證方向。
|
8/12主要任務
|
目標
|
列出論文題目以及明確研究目的(欲驗證那些心理計量特性)
|
修正並完成列表。
|
找出2~4篇 model papers 涵蓋上述研究目的
|
找到合適文獻並開始閱讀。
|
(1) MDC概念閱讀心得:
研究可加入探討MDC的部分,因為只要有ICC值及SD值就可算出SEM,然後就可算出MDC,不管病人是否在前後測有明顯變化,都可利用前後測結果來算出MDC,以瞭解當病人變化到何種程度時才算是有真正的改變(超過MDC時)。另外MDC%(MDC/mean)可以讓我們瞭解隨機測量誤差的大小(<30%為可接受,<10%為極佳),當MDC%太大,病人需要很大的改變量才能算是有真正的變化,評估工具的實用性就會受到威脅。
結論: 研究有要加入計算MDC。
參考: Lee P, Liu CH, Fan CW, Lu CP, Lu WS, Hsieh CL.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the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of the purdue pegboard test in schizophrenia. J. Formos. Med. Assoc. 2013;112:332-337
(2)討論記錄:
1. 寫作或討論、發表言論都要採用TOP-DOWN模式,先掌握與敘述重點與主題。敘述時不要引用他人的話,但可以吸收他人觀點再以自己的話表達。
2. 反應性是評估工具很重要之心理計量特性,要驗證評估工具反應性,通常要長時間追蹤,才會有較好之結果,故考量可行性與難度,我研究不太可能驗證反應性。
3. 雖然我研究設計只有前測與後測,仍可看出測驗之練習效應,雖然可能無法完整明瞭測驗之練習效應,但可以累積部分證據,而限制的部分可於”討論”的段落中陳述。
4. PSP和SFST此兩生態效度之效標,若考量可行性及施測便利性,PSP優於SFST,且SFST因為為多向度的測驗,較難以使用。
5. Model paper之選擇以越貼近研究主題、族群等越佳,找到合適之paper考驗資料檢索之功力。
6. 生態效度或收斂效度實質價值其實有限,因為例如中度的相關r=0.6,只能解釋0.36變異量。
有關MDC之觀念
回覆刪除【不管病人是否在前後測有明顯變化,都可利用前後測結果來算出MDC】
Q1: 病人在前後測有明顯變化,該病人資料還可納入MDC/SEM/ICC之計算??
Q2: 結論為何?沒看到。究竟要計算MDC嗎? be specified.
RE:Q1: 應該是病人不能有明顯變化,才能看出測驗真正的隨機誤差,所以若有明顯變化,該病人資料不可納入MDC/SEM/ICC之計算。是這樣吧?
回覆刪除